
第一期(106-108年)-智慧農學友善環境欣農業
「智慧農學友善環境欣農業」,針對雲林農業教育,導入農業師徒制雙軌訓練模式,以讀冊農村、耕食安全、樂活經濟為實踐方向。
取其重點形成願景口號「耕讀樂,樂耕讀」,以讓參與人員建立共識及凝聚焦點。

第二期(109-111年)永續環境-傳續師徒精神-承續農業區域優勢

「永續環境-傳續師徒精神-承續農業區域優勢」,以本校農業科技系農業人才培育為出發點,加上本校跨領域教師團隊之研發教學能量與農業師傅、業師之農業技術經驗,傳授農業操作相關技術,且於雲林大糧倉及本校新校區農業試驗場之實驗型溫室實習。本校農業研究及推廣中心團隊積極推動在地實踐,提升在地子弟投入農業生產的意願,增進農業生產品質,以提升在地就業率。因此,基於雲林在地農村文化,以本校的地緣特色、辦學特色思考如何創造對區域的貢獻,並與地方緊密合作以永續環境與地方共生為本期計畫之執行目標。
第三期(112-113年)農業共學地方創生世代共好—取徑綠心到綠港之價值共創
本團隊執行第二期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重點核心在於成立農業科技系,並以培育農業相關在地人才為出發點,再透過雙軌師徒制的方式帶領學生踏入農業。而第三期計畫將延續前期計畫之「農業學習者終身陪伴」機制,將著重於農業研究及推廣中心對於學生(包含夜間部、日間部、農民大學)畢業前的就業技能或創業輔導與畢業後的農業就業發展,並凝聚跨領域教師團隊成立農業升級技術輔導團,將大學所具備的知識、研發、專業…等能量導入農業現場,作為在地農業的「在地農業創新育成與智庫」團隊,完成雲林在地農業人才培育的最後一塊拼圖。

第四期(114-116年)農業共學地方創生世代共好—實踐綠心到綠港之價值共創
本團隊延續第三期計畫所建立之「農業創生」架構,持續針對農業科技系的學生進行畢業前的專業技能培養與畢業後的創新創業輔導,並藉由教師社群凝聚跨領域教師團隊成立農業升級技術輔導團,將大學所具備的知識、研發、專業等能量導入農業現場。本計畫核心場域維持於「虎尾馬光有機集團栽培區」,並以此為中心向外發展,推動智慧農業的應用與發展、提升有機與友善農業的耕作面積、建立生態系示範場域、培育專業化農業人才等。因此新年度計畫延續以「科技農技、在地人才」、「有機農業、價值創造」、「環境永續、淨零農業」三大方向進行展開,在「科技農技、在地人才」部分已完成農業科技學院之籌備以及循環農業與森林利用學士學位學程已提出申請,農業創生與智慧創新學程也已通過成立,並於113學年開始實施,新一期的計畫將會著重於農業創生與智慧創新學程的推動及學習,並且預計在三年內完成農學院及學士學位學程之成立。在「有機農業、價值創造」部分,有機農業的生產面積已有197公頃取得有機與有機轉型期驗證,也已輔導農民完成建置冷鏈中心與雜糧加工農產品的開發,另外在專業學習上,也建立完善的有機農產品稽核員培訓制度,並於113年完成培訓40名合格稽核員,新一期的計畫將會著重於培養更多合格的農產品稽核人員與增加民眾對於有機農產品的認識與接受,提升整體有機農業的發展。在「環境永續、淨零農業」的部分已完成全區的土壤調查資料以及生態調查,並在113年度獲得遠見雜誌生態共好獎的首獎,新一期的計畫將會著重於建置土壤長期監控數據,並提供合理的施肥建議給農民參考,生態與環境部分也會引進各式生態友善的措施,持續打造對生態友善的農業園區。
